市驻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三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三明市生态环境局 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三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三明市交通运局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三明市城市管理局
2022年12月13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三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环综合〔2022〕42号)和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闽环保综合〔2022〕12号),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深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市生态环境局等七部门商市委宣传部等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锚定美丽三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坚持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格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示范,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
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力显著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基本形成,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逐渐成熟,有力推动碳达峰目标实现。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三、加强源头防控,优化绿色发展整体格局
(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形成优势互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时,将“三线一单”确定的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重要依据,并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等过程中做好应用,衔接国家和省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研究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改扩建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严格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规划和政策要求,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高耗能项目能耗准入标准,能耗、物耗、水耗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高起点设定项目准入类别,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环境治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动小水电治理,开展小水电绿色改造,禁止新(扩)建以发电为主的水电站项目。积极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争创国家试点县;支持机关、学校、医院、工业园区、大型商场、交通场站等建设屋顶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根据全省集中式光伏试点项目建设情况和有关政策,研究并适度建设农光互补项目。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以外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以交通、工业、农业、建筑、餐饮、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电能替代。鼓励新改扩建工业炉窑采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工厂余热、电力热力等替代或污染治理设施提升改造。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用气,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天然气替代。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上下达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省上要求。(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文旅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主体创建行动,推广大型会议活动碳中和,推动绿色低碳办展、办会,结合主题宣传活动,进入社区、学校、农村,用好新媒体平台及各方面社会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推动全民绿色消费,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建立绿色消费激励和回馈机制,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发挥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节能减排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碳普惠”“碳积分”等公众参与机制。(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邮政管理局、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城管局、财政局,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突出重点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五)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围绕“433”产业新体系,在钢铁与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助力生态环境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设计,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推进工业节能和能效水平提升,到2025年,钢铁、水泥、合成氨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落实钢铁、焦化等行业去产能要求,逐步减少热轧企业数量。有序引导钢铁行业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水泥行业加快原燃料替代,积极探索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到2025年和2030年,短流程炼钢占比达到省上要求。推动冶炼副产能源资源与建材、化工行业深度耦合发展。推进钢铁、水泥、煤电、化工等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封存示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科技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协同增效。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替代、船舶电动改造等措施,提升交通领域电气化水平。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和机械。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开展中重型电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加快推动公务用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景区和港区用车、环卫用车等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进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占比达到省上要求。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推动“公转铁”、“公转水”联运项目建设,促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逐步推进沙溪河航运发展,降低运输碳排放强度。完善公交配套设施,科学布局公交场站,大力发展城市公交,落实“公交优先”。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辆占比例,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和新能源客车。加强充电桩等节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公交充电站设施。推动有条件的内河、湖泊新增和更新的公务船舶、货船、游览船、港务船、渔业辅助船、旅游休闲船等采用电动船舶。推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十四五”期间,有序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岸电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船舶受电设施安装率、使用率不断提高。(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工信局、公安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协同增效。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结合智能化、信息化、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能力和施工水平,并在绿色建筑评价中逐步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权重。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质量性能差的建筑材料。鼓励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开展街巷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三微行动”。推进城市绿色照明,控制过度亮化和光污染。加快推进沙县区、宁化县等县(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整治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宜居乡村建设,梯次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责任单位: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实施化肥定额制,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重大病虫疫情监测能力,宣传绿色防控,鼓励高效药械和生物农药替代,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逐步建立健全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推广使用国标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加强秸秆收贮利用,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整县制推进项目,落实秸秆还田离田支持政策。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协同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智能信息平台建设,探索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产生、流向、利用信息化管理,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强认证活动监管。推进渔船渔机节能减排,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强化烤烟、种子、笋干等农产品推广使用电烘干。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0%以上,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5%。(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进林业领域协同增效。依托贯通泰宁、建宁、宁化的武夷山生态屏障,连接尤溪、大田的戴云山生态屏障及纵贯三明中部的玳瑁山生态屏障,保护区域生态系统作用,加强林地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加强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和退化林分修复,“十四五”时期,精准提升森林质量45万亩,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4万亩,实施“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率,鼓励在重要河口、河流交汇处等敏感区域,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托主要水系,加强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打造河流生态廊道;依托主要山脉,加强山体绿化和修复,打造森林生态廊道;依托交通走廊,建设防护林、森林景观带,适度打造郊野公园等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地生态系统,构建交通生态廊道。开展生态改善、环境扩容、碳汇提升等方面效果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和净化功能。(责任单位:市林业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环境治理,提升要素协同控制水平
(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优化治理路径,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持续加强钢铁、建材、有色、火电、焦化、铸造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无组织排放监管,对物料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进行严格管控。深入实施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力争2024年底前全市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根据能源消费结构、经济承受能力等实施分类管理,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加强三元区、清流县、明溪县等地消耗臭氧层物质环境监管,加强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和销毁管理,防止和减少臭氧层物质泄漏与排放。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交通运输局、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以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为重点,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推进沙溪、金溪和尤溪等流域污染整治,强化流域水环境保护,实施“碧水工程”,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探索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推动明溪县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实施城市生活污水末端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尾水经净化后用于渔塘溪流域生态补水。推动制浆造纸、纺织印染、生物制药等用水量大的行业提高内部中水回用率。推进重点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绩效评价及水效对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装备,引导企业实施节水改造,不断提高园区内部用水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水平。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水利局、城管局、住建局、工信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鼓励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地块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以管控风险为主,优先选取种植超富集植物等绿色化管控修复技术路线,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升土壤固碳水平,增加农田碳汇能力。推动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植树造林增汇。(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林业局、发改委、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推动尾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统筹城市发展和固体废物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统筹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的建设,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禁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添汞产品的非法生产,严格落实履约管控要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模式创新,共建共享清洁美丽三明
(十四)创新引领美丽三明建设。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结合低碳社区、低碳园区、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等各类低碳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和集成效应。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将减污降碳协同作为试点示范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格局,为革命老区坚守生态价值、引领绿色崛起作示范。(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林业局、金融监管局、发改委、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开展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鼓励各类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结合“三区三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有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合理优化布局。科学制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将空间管制、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总量管控和环境风险防范等要求融入园区规划编制、决策和实施全过程。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推进园区煤改气、煤改电,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能源集中供应设施,促进园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升级改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支持企业进一步探索深度减污降碳路径,打造一批“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通过政策激励、提升标准、鼓励先进等手段,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率先达峰。加大对龙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鼓励企业采取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实现生产过程中气、水和固体废物等多种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大幅减排,显著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实现污染物和碳排放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支撑保障,完善减污降碳制度体系
(十八)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研究和推广,鼓励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谋划一批生态环境科技重大项目。强化科技成果对接,支持引入孵化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推动重大研发成果及科研能力落地转化。积极引进效益高、可推广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储能、氢能等深度脱碳技术,研发末端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开展水泥、钢铁、火电等烟气超低排放与碳减排协同技术创新。支持建设科创产业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提升产学研用转化水平,推进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完善减污降碳法规标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我市生态环境立法权限,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制修订。加强地方标准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衔接配套,健全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估等机制,促进形成绿色生产和低碳生活,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协同增效。(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建全减污降碳协同管理。衔接总量控制、排放与监测标准中减污降碳管理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工作,探索开展重点县(市、区)、产业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引导各地区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做好减污降碳相关经费保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落实促进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有助于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电价政策。推进三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创新投融资发展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减污降碳增汇领域。积极推动优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应用,将其作为阶梯电价、用水定额等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强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优化和应用,将企业当前环境信用状况及时共享给发改、金融等部门,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健全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机制,探索区域化、一体化环境综合服务模式。推动实施“三明市沙溪流域生态治理及资源化一体产业开发EOD项目”,探索建立产业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良性机制。(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改委、税务局、生态环境局、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三明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充实、优化监测队伍及监测资源配置,推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在监测监控业务中的应用,促进智慧监测发展,拓展完善天地一体监测网络,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监测能力。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固定源污染物与碳排放核查协同管理制度,实行一体化监管执法。加快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完善大气、水、土壤、重点片区重点行业污染物、碳排放信息化管理模块,推动系统入云。(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统计局、林业局、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三)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十四)强化宣传教育。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利用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大力宣传我市减污降碳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不断畅通生态环境问题信访渠道,提高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水平。
(二十五)强化对外合作。以上海与三明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工作为契机,积极与上海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气候投融资、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等生态环保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对口合作向纵深发展。加强闽西南协作,在减污降碳政策、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以及经验交流等方面开展区域间的沟通与合作,探索区域合作典型经验做法。
(二十六)强化监督考核。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将各领域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考核,逐步形成体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的生态环境考核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