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内,一场关于水生态监测的专业培训正如火如荼进行。三明市环境监测站(市站)人员一边手持记录本,一边调节着显微镜旋钮,在福建省三明环境监测中心站(驻市站)人员的指导下,精准计数水样中的藻类数量,仔细辨别每一种藻类的形态特征……。
自2024年10月,驻市站与市站签订《共建协议》,双方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为目标,聚焦人才交流、能力提升、议事协商等重点领域,汇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资源,深化监测体系建设,推动共建工作向“长效化、常态化”迈进,已初步形成两站监测工作协同提升的良好态势。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强化智慧成果互享
人才共享是推动驻市站与市站共建工作的重要硬件支撑。驻市站储备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近40余人,熟练掌握百余项实验方法与采样技术。依托人才优势,驻市站定期对市站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培训,内容涉及采样分析监测技术、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测定、酸雨测定,以及紫外可见双光束分光光度法分析等。在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面,组织GC-MS、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无人机等应急设备操作的专项培训。通过现场演示、一对一指导,及时纠正操作误区,切实提升市站人员实操水平。
指导市站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质控体系构建
市站质量核查、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在驻市站的指导下,市站2024年已完成市站8人、40个项目、46个方法的上岗证考核。同时,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监测项目的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均达到合格标准。同时,驻市站不定期组织市站人员学习资质认定评价通用要求、补充要求等质量体系文件,全面宣贯质量体系的内容;组织市站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培训等,推进市站质控体系构建。
市站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统筹市站人员参与应急监测,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指导市站强化资源配置,购置高效化、智能化设备,为准确的监测数据提供硬件支撑;推动监测技术比武练兵,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经费等四大保障措施。定期组织两站比武人员理论考试夯实理论基础。
深化议事共商机制 促进业务融合协同
驻市站以“精准分析、强化创新”为目标,定期组织业务骨干指导市站编写2024年度生态环境质量分析报告书声环境质量章节。从数据处理方法、图表制作规范到文字表述逻辑,对编写内容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讲解与点评。注重创新方法,运用地理信息(GIS)技术绘制声环境质量分布图,直观展示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经过指导,编写内容丰富、分析深入,市站环境质量分析能力明显提高。
此外,两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会商,分析当前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状况和存在问题,明确下一步的监测目标任务,提高监测工作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对辖区河道水质异常情况联合开展断面水质溯源排查监测,为属地管理部门提供有力数据支撑,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联合开展夜间噪声溯源排查,提出强化源头监督、运营管理等提升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举措;联合审查社会化监测(运维)机构的监测数据,为精准治污、环境监管与执法提供了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
下一步,驻市站将不断拓展两站党建融合业务,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方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其他专项监测技能培训,助推市站2025年底扩项后常规项目资质覆盖比例达80%,同时带动县级监测站提升各项环境监测能力;联合开展污染源执法监测、环境突出问题溯源排查等。两站联动持续加强,合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牢筑绿色“保护网”,共同守护三明的绿水青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