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披绿装”(三明日报)
来源:三明市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3-12-04 08:59

  红土地上“披绿装”

  ——我市全力构建水土保持新格局侧记

  卢素平 夏淑珍

  小道平整、树木葱茏、溪水清澈,时不时传来村民们的闲谈和笑声……眼下,走进宁化县水茜镇上谢村水保园,一幅河畅、水清、岸绿、人和之美的画卷尽收眼底。

  这是宁化县开展水茜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水保园没建之前,每年防汛期大水都会冲到田里,影响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水保园建成后,水土流失情况有效缓解,农田和对面居民的住房也得到了防护。”宁化县水茜镇上谢村党支部书记余远荣娓娓道来。

  曾经,宁化是福建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光骨头(母岩石)。”这首宁化本地人常说的顺口溜,形象道出了流失地的土地贫瘠。

  近年来,宁化县创新举措,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的机制,并以小流域为单元,创新建立“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等五种生态治理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数据统计,2011年到2022年,宁化全县共投入6.9亿元,治理90余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减少流失率等综合指标位列全省各县(市)前列,成为粤闽赣五市十四县流失面积减少最多的县;全县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85.2%提升到2022年的90.92%,并成功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守护绿水青山,产业生态双赢。这些年,宁化县把油茶、茶叶、果业、食用菌、林产业等特色产业作为生态农业发展培育扶持的重点,走资源开发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特色产业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2022年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支持长汀、宁化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建设。今年,宁化县继续扎实推进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等项目实施。

  宁化县以小流域为单元,探索建立小流域“五+”生态治理模式,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是我市全力构建水土保持新格局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若干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失斑为对象,以村为实施单位,坚持山、水、林、田、草综合治理,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显成效。

  今年来,全市重点实施宁化、清流等3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及三元、大田等6个省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和7个生态村项目,积极推进2023年度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截至11月底,全市实施治理面积24.62万亩,其中水利部门实施治理面积9.82万亩,红土地披上一件件“绿装”。

  治理过程中,我市不断创新发展治理模式,泰宁县依托全国森林康养试点打造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园,实现旅游康养资源与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教育的绿色融合;建宁县发展果园“五改”模式,推广“果-草-牧-沼-菌”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绿水青山,成为流金淌银的“幸福靠山”,荒山变为绿色“聚宝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